视觉中国供图
这两天,很多市民都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提醒大家“文明上网,从我做起,保护个人信息,严防电信诈骗,共筑安全屏障,共享网络文明”。
本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已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旨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营造全社会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就是指信息处理和传输的安全。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就是希望在网络上传输的个人隐私不被人发现;在网络上传输的个人信息不被人篡改;在网络上发送的个人信息源不被人假冒。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各种网络数据泄露事件,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与此同时,信息安全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从侧面印证了企业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在今天(9月1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强调,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我们提出了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中方愿继续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环境。”
为什么要网络安全?这其实是一个“为了谁”的问题。
往大里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往小里说,就是为了保障个人安全。
网络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一样,都属于国家安全的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当前国家安全工作提出过明确要求:“要突出抓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工作。”
在核安全领域有这样一个共识:“无论在何处发生核事故都会影响到全球。”这一特性同样适用于网络安全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不仅给受害者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同时也在挑战着网络空间的稳定与和平,影响着各国的网络政策。
那么,如何做到网络安全?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发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构建人类共同的网上家园。
我们每天涉及网络安全的,就是你的智能手机、上网浏览时经常会接收到的骚扰来电、诈骗短信、流氓软件,诸如此类,它们很可能会危害你的手机、泄露你的信息、侵害你的财产,
笔者刚用智能手机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两次差点被骗的经历。
一次是在杭州延安路某宾馆刚用某银行卡刷完房费,手机就收到一个来源是某银行logo的短信,称“本次房费可能免单,请点击我行链接”,在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后,还要输入手机验证码(即银行账号的登录口令)的时候,突然发现新页面各种闪烁的小广告的排版很low(低俗),并不像国有四大银行该有的格调,就悬崖勒马停止输入了。
还有一次是某年底,收到一则落款是“积分商城”的短信,因为之前确实在移动官网上兑换过话费、商品之类的,就点了进去,也是到输入最后验证码的节骨眼,另一个手机号也发进来同样的消息,蹊跷的是,我的积分都还剩“27800”,这就让人生疑了,再一看,其实是一张同样的图片,未加修改,妥妥的群发诈骗短信。
骗子的套路和伎俩,相信大家也很熟悉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甚至被骗呢?
在上述例子中,笔者复盘并检点了一下自己,一来看到熟悉的logo,就有了信任的代入感;二来看到“可能免单”或“积分作废”,就有了贪图便宜的诱惑。
看过电影《孤注一掷》的同事告诉笔者,“不是你不会被骗,是没遇到合适的剧本!”看来,人性的弱点也是被骗的漏洞之一。
对此,网络安全专家提醒,被骗与收入、年龄、受教育水平的关系都不大,人心叵测,请保护好自己,尤其在进行网上交易时,有必要确定网站是否是真实的。譬如笔者差点被骗的那天,就是有人在武林门商圈携“伪基站”来回发射诈骗短信,链接就是伪造某银行的官网,这是典型“网络钓鱼”骗局。
还有一种更为简单暴力的办法:发现可疑信息,不要理!不要点!不要回!一删了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